首页 > 健康 > 正文

膈腧的准确位置图图解(膈腧在哪个位置)

1. 膈腧的准确位置图图解

俞穴又叫做背俞穴,部位是在人体的背部,具体是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上面。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阳经的组成部分,分布是在人体的背部脊柱两侧有两条侧线。

第一条侧线距离人体的脊柱是1.5寸,第二条侧线距离脊柱是三寸,在两条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线路上,分别分布着与人体的脏腑相对应的背俞穴,比如心俞、膈俞、脾俞、胃俞等,分布的位置大致与脏腑所处的位置相同,比如心俞位于人体的上半部,因为心属于上焦,而脾胃俞则相应位置比较低,因为脾胃属于中焦,以上就是背俞穴的位置。

2. 膈腧在哪个位置

风湿病相当于中医里的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根据体内风、寒、湿邪比重的不同,痹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其中风邪偏重者为行痹,寒邪偏重者为痛痹,湿邪偏重者为着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故风邪治病具有病位不固定的的特点,故风寒湿三邪杂至而引起的痹症,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寒性凝滞,即寒邪伤人,易致所伤部位之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所以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身体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表现,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着痹”或“湿痹”。

痹症的治疗以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主穴是阿是穴和局部经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寒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湿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寒痹、湿痹可以加灸法,大椎、曲池也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还可以加拔罐。

膈俞、血海能活血祛风,乃遵“治风先治血,血腥风自灭”之义;

肾俞、腰阳关能够温肾阳,遵“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一,振奋阳气以祛寒邪;

阴陵泉、足三里能健脾祛湿,大椎、曲池能邪热疏风、消肿止痛。

大椎、膈俞、肾俞、腰阳关均位于颈、背部,大椎在低头时颈后最高凸的骨头下找,膈俞、肾俞、腰阳关分别是第七胸椎、第二腰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cm)。

在找这几个穴位的时候,我们不妨借助一下人体自身的骨性标志来快速的定位,我们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的就是第七胸椎棘突或棘突下,两侧髂脊最高点连线对应第二腰椎棘突或棘突下,确定这两个位置后,膈俞、肾俞、腰阳关就很好找啦。

血海位于膝盖附近,在股前区,股内侧肌隆起的地方;曲池在手肘,曲肘90°,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预防痹症

痹症的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在寒冷地区或在气温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承热冷浴。内衣汗湿及时更换,垫子、褥子应勤洗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3. 肺腧和膈腧的位置

中域教育为你解答: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人体内经脉一般可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西藏密宗功家所描zhi述的中脉,十二经络是指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这十二条经脉,此十二经络连接了人体内,心肺肝脾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五脏六腑之正气,并使按十二时辰的并化,自然而然的周天运转。 其实这十二经络,在每一个正常的人体内都是连通的,只是普通的人身上,这十二经络有如羊肠小道,脉络之中的气息犹如低压的电流,十分微弱,但修持得法的气功人.他身上的十二经络,就能变成康庄大道,甚至能成为人体内正气运行的高速公路,其人脉络内的气息犹如出闸的洪水,人体十二经脉,对应十二地支,脉中的气息虽按时变化.但却截然不同于人体内的血脉和血管,人体的血管分静脉和动脉,其脉中只有红血球中所携带的氧气,强弱的变化和运行,而人体十二经脉属于气脉,脉中并没有血的流转,又因脏腑之气十分的微妙,所以这人体内气脉难以被显示科学或医疗仪器。 另外,人体内还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等奇经八脉,此奇经八脉又不同于十二经络,他平时并不参与人体内脏腑之气的运转,我在研究中得出,奇经八脉并非是只负担着十二经络之中的气息盈亏的补泻,奇经八脉其实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此奇经八脉对应于一年之中,的二至二分四立.这八个节气,如果说十二经络是维持人体这一片小天地内的小气候恒定,而不受人体外的大气候中昼夜温差的影响而变化,那么奇经八脉就是维持人体内的小气候不随人体外天地大气候之中的春夏秋冬的转换而失常,此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科学仪器虽难以检测,但在一个成功的气功人天目状态下,却犹如电子扫描一的,照得历历分明,此时会发现,不论是十二经脉, 还是奇经八脉,每条经脉另外又分出不计其数的细脉,而细脉又能分出更多的叉脉,这些大大小小的经络犹如电脑的因特网一般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维持着人体内周身气息的大转换,气功人的天眼功越强,会发现人体内还有许多象原始森林一样的经络网并没有被开发。 一般气功的修 就在于开发这些尚未起用的经脉网,和强化已经正常运行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并使人体正气变得十分的旺盛,另外,我可以告诉众位修行者,人体血脉以心脏为枢纽,人体的气脉是以胯下的会阴穴为中心。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厉兑穴。

中域在这方面有很多内容,可以帮你学习中医。

4. 膈腧的准确位置定位图片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大杼穴、肺俞穴、膈俞穴、脾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这些穴位均分布于后正中线与肩胛内侧缘的中线上,也就是距离后正中线1.5寸的位置。其中肺、脾、肾祛除、三焦俞可以用于祛除人体的湿气。大杼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可以用于风湿骨病的治疗。

5. 膈的准确位置图片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展开全文阅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