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儿童零食怎么看配料表_怎么挑

不少朋友在带孩子逛超市时,孩子总想吃货架上的零食,给了孩子零花钱,总去买一些不健康的食品,但是禁止孩子吃零食几乎不可能。那么儿童零食应该怎么挑有营养又健康的给孩子吃呢?怎么从配料表看这个零食孩子能不能吃?

一、什么是合格的儿童零食?

说起“零食”,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超市里一排排的膨化食品,还有巧克力、糖、辣条等等。但零食究竟包括哪些种类的食品,几乎没有人能说出它的确切定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给学龄前儿童的零食有新鲜水果、新鲜蔬菜、鲜奶及奶制品、馒头、面包以及鸡蛋及原味坚果等。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于5月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团体标准中,对“零食”的描述是:零食(snack food)是指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营养(或平衡营养)、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食品。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零食需要满足“营养”需求,即便很少有人在挑选零食时会考虑它是否有营养。

《要求》还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其中提到,区别于普通零食,儿童零食指适合3-12岁儿童食用的零食。儿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少盐少糖少油。

二、健康儿童零食,“少盐少糖少油”是关键

《要求》中提到的“少盐少糖少油”,与《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中对“不健康零食”的描述——“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是相符的。

为什么反复强调儿童零食要“少盐少糖少油”呢?

据《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我国2岁以上人群对零食的消费率从90年代的11.2%上升到了56.7%,零食提供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左右。而制配加工零食的过程中添加的油脂和糖,直接贡献了额外的能量。过量的油脂和添加糖的摄入可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

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7-12岁儿童肥胖超重率从1.72%迅速上升到11.59%。 肥胖和超重是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危害健康的慢性代谢疾病,主要原因是摄入过多能量,代谢过少,导致能量转化成为脂肪,堆积在体内。肥胖不仅会增加儿童患高血脂、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风险,也会增加其成年后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肥胖超重,反式脂肪酸的过量摄入还可能增加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在油脂的结构中,脂肪酸的氢原子分布在不饱和键的两侧,称为反式脂肪酸。部分植物油在氢化(反复高温烹调时)过程中会转化成反式脂肪酸。

我国建议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膳食中,来源于食品工业加工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每日最高限量为2克。如植脂末、蛋糕、派、沙琪玛、饼干、奶茶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在现有《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明确要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是,如果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克,就可以标示为“0”,这时标为无反式脂肪酸、不含反式脂肪酸、零反式脂肪酸等都是符合要求的。

而高盐饮食,不仅会引起高血压、肾病,还会增加脑卒中和胃癌的发病率。对于还处在发育期的儿童来说,高盐和高糖的食物会导致味觉发育失调: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甜味和咸味的食物,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味觉会越来越迟钝,他们会吃得越来越甜、越来越咸,结果就是成为上述疾病的高危人群。所以限制反式脂肪酸和油盐糖的添加,的确是目前食品加工业急需改进的地方。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要求》中也有关于添加蔗糖的限制,但是在食品生产和制配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除了蔗糖(白砂糖、绵白糖、红糖、黑糖、冰糖等)以外,还有可能是: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果糖、蜂蜜、糖浆和枫糖浆、麦芽糖等。这些糖一样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龋齿的发病风险。

三、挑选儿童零食要看营养成分表,但符合标准的零食也不能放开了吃

如今加工食品多种多样,家长为孩子挑选零食时,该如何选择?

第一,先找到“营养成分表”,确保反式脂肪酸为“0”,再确保钠≤30%NRV(营养素参考值%)。第二,看“配料表”,一般来说,食品包装上配料表越简短说明食品成分越简单,加工过程添加的成分越少;然后再看有没有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等字眼,它们在配料表中排得越靠前,说明这个产品越不健康。最后,建议给小朋友的加工食品都尽量买小包装的,含量越少,吃得也就少一些,也方便家长控制孩子吃的频率和数量。

最后要说的是,即使是符合标准的零食,也不能让孩子放开了吃。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如果已经设定了这些加工食品更健康,你是不是食用起来会更加无所顾忌?假设一包净含量100克的“低糖面包”提供了3克添加糖,孩子再喝一杯200毫升鲜榨果汁,他在半个小时的点心时间就摄入23克添加糖。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最可怕的是,当家长觉得“低糖面包”和鲜榨果汁都是健康的,于是在一天内准备了两份这样的“零食”,那么孩子一天的添加糖摄入就是46克。所以无论是看似健康的面包果汁,还是其他加工食品,吃得过量同样会存在糖分摄入超标等问题。

四、零食举例

1、酸奶

走进超市的冷藏柜前,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酸奶,有加果粒的、果味的、原味的、固体的、液体的等等

1)当我们拿到果味酸奶时看一下他的配料表,大部分果味的酸奶在它的配料表中是找不到水果的踪影的。它的果味是来自香精:比如草莓味的酸奶,厂家只需要加入草莓味的香精和相应颜色的色素就可以做成草莓酸奶。这些色素吃多了会引起儿童体内锌的流失,导致偏食挑食等不良现象。

2)“大果粒”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很多家长也认为有酸奶有水果很健康。其实不然,一些不法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会用一些腐烂变质不新鲜的水果经过加工处理放到酸奶里来销售。

3)“老酸奶”小朋友感觉吃起来像果冻一样,口感好,很喜欢。其实只要我们在家自制过酸奶的都知道,酸奶做成后不会很凝固,自制的酸奶用勺子一碰就会散。而我们看到的老酸奶放在超市货架上经过运输后还是凝固态,我们看下配料表后发现,里面会加了很多增稠剂,甜味剂和香精,加入这些添加剂后会对做酸奶的原料奶要求降低而且酸奶呈现像果冻一样,若孩子把这种酸奶冻呛入气管是很危险的。3岁以下的孩吞咽功能没发育好的低龄幼儿吃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大人要小心看护,避免发生危险。

2、饼干

超市里的货架上饼干也是种类繁多,但是一般孩子喜欢的口感比较翠的,口味比较重的饼干。

1)口感脆的饼干,我们看这类饼干的配料表排在第一位的是小麦粉,紧接着就是植物油,这说明这种脆脆的口感是来自油炸。这种饼干的脂肪含量高,儿童吃多了容易导致肥胖。

2)口味比较重的饼干,看配料表里,糖或盐的含量肯定是很高的,而且为了附和儿童的口感,配料表里还会含有各种口味的香精。儿童常吃这种饼干会导致口味重,感觉自己家的饭没有味,导致小儿挑食。

3、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种类多样,但是其加工工艺都大同小异。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一般也都是高盐高油,儿童摄入过多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加工过程中,会用到铝的膨松剂等,可能会使产品铝含量超标;铝在人体不断累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干扰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力。

经过上面对几类零食的分析,家长们是否感到买零食看配料表很重要呢?建议看零食配料表里注意首先看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添加剂过多的不选;其次看配料表里的油、盐、糖的含量是否在配料表的前4位(配料排序是按照其含量有大到小排序);然后奶类要选原味的,最好在家自制酸奶更健康;最后一定要控制儿童的摄入量不要摄入过多影响正餐的食用。

展开全文阅读

相关内容